首页>>企业文化>>员工天地

不忘初心 做好大气治理的守卫兵

“我始终在履行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,有做得可以的地方,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。在从事技术工作的这几十年里,碰到问题,我总会问自己,信念是否在坚持!”

这是中国节能的一名老将——苏建华同青年员工交流时所述。苏建华是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废气净化委员会专家委员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,曾参加《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》、《机械工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》等多项国家标准的编制,参与国家“十五、十一五、十二五”等多个环保课题的研究工作,获得多项行业及省部级奖项,是国内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。

初出茅庐用实干见真知

苏建华,1958年生于湖南常德,15岁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到常德县河洑公社茶场,4年的知青岁月不仅磨练了苏建华吃苦耐劳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。在当知青的那几年间,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。凭着对知识的渴望,1977年高考恢复后,他顺利考入了湖南大学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专业。在老师的授课中,他第一次接触到“环境保护”的概念。蕾切尔·卡逊《寂静的春天》中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和日本水俣病的描述,使知青出身的他心理受到产生巨大的震撼,他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为以后从事环保工作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迈开了第一步。

24岁的苏建华,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节能下属中国启源(原机械工业部第七设计研究院)环保研究所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科研设计,与他大学学的专业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。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,将粗线、实线、点化线熟练呈现在设计图上,他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。白天在办公室,将专家设计的170多个零部件的总装图,按照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方法做出计算书,再剪折绘图纸做出1:15的模型进行粘贴,目的是为了熟悉并掌握设备生产中每个零部件的构造和细节设计;到了晚上,他将硫酸绘图纸铺在宿舍的方桌上,一遍一遍地督促自己写好工程字,虽然有时也感枯燥,但一想到师傅说:“这是在为实操打基础”,他就能耐下性子好好练。事实证明,功夫不负有心人,三个月的苦练,他得到了领导、同事和生产厂商的高度赞赏。

苏建华接到的第一个课题,是机械工业部的沈阳绝缘材料厂催化燃烧装置项目。实验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系统运行工况参数的变化,由于当时的自动化程度不高,很多数据需手动记录。为了按时完成既定任务,苏建华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。大年三十,依然奋战在生产一线,在沈阳一待就是两年。

苏建华不计得失,顾全大局的工作态度,最终确保了项目课题的如期完工,一封来自沈阳绝缘材料厂的表扬信,不仅是对苏建华两年来扎根一线的肯定,更是对中国节能工程师无私奉献、执着奋进的工作精神送上的一次掌声。

润物无声青年勇担重任谱新章

苏建华身上的这种肯干、实干、苦干的精神,让他在同批入院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。短短几年时间,先后发表了《催化燃烧系统工况分析》《旧卧式上胶机的烘箱与废气处理并行改造》《绝缘工业废气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》等论文、论著近20余篇,其中“V-1型催化燃烧装置设计”荣获中国环境保护工业协会一等奖。

所谓十年磨一剑。1990年,32岁的苏建华成为了院里新一批的骨干力量,被院领导破格提拔为环保研究所所长。在担任所长的那些年里,苏建华用行动证实决心,总是冲在大伙前头,领着干、抢着干,为大伙搭桥铺路。

当时所里正在做制药污水的试验,需要前往西安市汉城路的利君制药厂自行装运试验用废水,所里资金条件有限不便雇车,而负责项目的专家又年事已高,根本无法完成150公斤废水拉运。

见此情况,苏建华没有二话,同所里的三名年轻人,带着桶,从友谊东路环保所硬是骑了5个小时的三轮车到药厂装水,载满废水的三轮车可以说是寸步难行,为了给大伙加油鼓劲,他一路上抢着骑,争着推,不时给大伙讲笑话,活跃气氛,累了就停下来和大伙看看路边的美景,流汗了就用衣角擦一把,饿了就咬上一口口袋里的干馍馍,等大伙骑回所里,早已是黄昏时分。

这一天虽然辛苦,苏建华却感到十分满足,他说:“能为大伙做些什么,这个所长,我才干的踏实。”

做好环保研究所的守门人,他开始学习管理。十年的汗水挥洒,加班加点,让他落下了终身的胃病,却也换来了所里上下一致的认可与信赖。

在他的带领下,所里多个项目先后荣获机械部科技进步奖、优秀工程设计奖等,他个人在1993年、1995年两次获得陕西省优秀科技青年称号;1998年被誉为机械工业部青年科技专家;1999年被授予国家环保总局环保专家;他编写的《有机废气净化技术研究》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。

不忘初心用己力回报企业

2002年,随着人才政策的开放,苏建华走出院墙,先后在广州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、北京实创集团科技产业发展公司担任要职。但在苏建华心里始终没有放下中国节能这个培养了他的地方,几年后,苏建华回到中国节能,挑起重担,带领大家开启废气污染治理的新局面。

所谓万事开头难,如何拿到新项目,成了苏建华思考的关键。为了开拓市场,寻找资源,为团队争取到好项目,苏建华几经周折,最终拿下了广州南方碱业公司3X65t/h煤粉炉脱硝工程。

项目有了,技术却成了考验团队的新挑战。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,广州亚运会筹备在即,国家对于废气排放标准和要求有所提高,项目执行的难度也有所加大,而项目所需的关键设备,国内根本无法满足,而且当时国内专家又都缺乏相关经验,一切还都需在尝试中摸索。

为了解决设备问题,苏建华带领团队人员,连续数日,四处查文献、规范,通过上网搜索、多方打听,最终找到日本阿布路易公司,经过多番协商,邀请到日本专家亲自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安装,在与对方互通有无中,团队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
随着南方碱业项目的调试运行成功,苏建华所带领的废气治理团队的名声大噪,先后又接到了中国重汽橡塑制造部SCR催化剂涂覆中试自动化生产线、重庆海特环保实业有限公司催化剂涂覆生产线、深圳比亚迪公司喷涂生产线与废气净化工程等多个项目。

如今,已到退休年龄的苏建华,回首一路过往,他说:“我在中国节能工作了36年,现在,要退休了,想说的话很多,但又不知从何说起。这些年,我和大家一起付出了很多心血,在年年月月的工作中,与同事、领导凝结了太深的感情,在所经历的大气污染项目中,凡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,我作为技术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。想到很多想干、应该干而没干成的事,我心里充满愧疚。虽然面临退休,但是我依然会与年轻同志们一起奋战在大气治理的最前线,继续坚守在中国节能的岗位上,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。”



扫码关注二维码